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教育学龄前孩子道德进步的重点

从自我为中心到有道德意识
中国人很重视传统美德,道德教育是每位中国父母需要推行的要紧手段。在学龄前阶段,孩子道德进步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在孩子还是婴幼儿时,他们很以自我为中心。无论他们想干什么,他们总感觉自己是正确的。在孩子的脑海中,“公平”意味着“得到他们想要的”。而对于孩子来讲,“与别人友好相处”意味着“需要其他人根据他们的需要去做事”。
然而,当孩子进入学龄前阶段时,他们开始从“自我为中心”转变为“有道德意识”。学龄前的孩子变得愈加有爱心,并开始关注周围的人。当然,这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讲是一个挑战。当孩子在自己有兴趣的事物和道德之间做出选择时,你四岁的孩子或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事物。然而,当孩子的利益不受威胁时,他们会表现出有道德意识,关心别人的感受。

帮助孩子培养同情心的办法
作为父母,你可以通过以下办法帮助孩子从小培养道德和同情心:
做一个助人为乐、有同情心的好榜样关注孩子的感受,鼓励他们与你交流试着探索孩子产生某种情绪是什么原因,知道他们为何会如此做。
与孩子交流你的感受真诚而耐心地讲解你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受。
展示你对别人的关注向孩子展示你对别人感受的关注,包含你周围的亲戚。假如孩子看到你这样关心别人的感受,他们也会深刻领会其中的价值。
让孩子知道你关心别人是什么原因在你能做到的状况下,让孩子了解你关心别人是出于某种缘由,或者只不过出于道德的考虑。比如,当遇见某种状况时,你可以讲解说:“我了解你想要那块蛋糕,但假如你不把它让给这个小客人,他会伤心哭泣。”
将孩子的行为与别人的感受联系起来学龄前的孩子一般不会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让孩子了解这种相互影响。比如,你可以问孩子:“当你给一个孩子一块蛋糕时,她的脸上绽放笑容了吗?”并讲解说:“那是孩子在向你表示感谢。”
强调友善对待别人的重要程度告诉孩子:假如你期望其他人友善对待你,那样你就应该先友善对待其他人。
通过以上办法,你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培养道德和同情心,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