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父亲到哪里》《父亲回来了》等明星亲子节目的热播,童星愈加遭到社会的追捧,不少父母倾尽精力、物力、财力,试图将我们的孩子培培养童星。报道揭示,童星看起来光鲜,其实有着各种困扰,譬如学业、事业很难两全,譬如过早接触社会致使过分早熟等等。教育专家指出,在孩子年幼时,父母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应尊重孩子的天性,而不是过多干涉,不然容易事与愿违。
若论中国是“急之国”,表现得最充分的第一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说婴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超前教育、超常教育遍地开花,现在在“父亲类”节目的催化下,干脆连当“明星”都好像猴儿等不能豆儿烂了。有父母在少儿题材影视剧选角时,开出六位数价码,期望让孩子上戏。有父母想自费几十万,给孩子出专辑。也有父母不惜烧钱送礼物,只为让孩子参加一场集体演出。有了这等急切的需要,一些所谓的“童星培训机构”自然应运而生,买卖红火得非常。虽然所谓的名师讲课只不过噱头,一年到头也上不了几节课,但花样百出的“塑造”不少,譬如给孩子拍写真、拍MV,本钱小、效率高,父母还挺买账。
这“买账”是非常耐人寻味。是否感觉让孩子出资上了戏、自费出了专辑、送礼物参加了集体演出、烧钱拍了写真与MV,孩子就开始一脚踏上了“星光大道”?如此的“童星”梦,且不说它有多虚无缥缈,它到底是孩子的梦,还是父母的梦?父母巨资投入期待的“产出”,是孩子的一生幸福,还是父母的一本万利?
这里涉及不一样的教育理念。一是孩子应该像孩子,还是应该尽快像成人?二是孩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还是父母意志可以自由支配的“成功”实验品?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大自然期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假如认可孩子的生命非常大程度上是独立的,是自由的,是自我的,那样,就应该细心地呵护孩子的童贞、童趣、童心,尊重孩子的个性,顺从孩子的意愿,不适得其反,不急于求成,不把孩子的童年看作只不过“在为长大成人做筹备”,更不会把自己对“成功”的欲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乃至急吼吼地想让孩子目前就“成功”,早早地成为一颗“童星”。
《父亲到哪里》《父亲回来了》之类娱乐节目,“星爸”速成“星孩子”,把“娱乐至死”精神发扬到极致,不是“星爸”的,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时嘴里没含着“星汤匙”的,看了千万不要走火入魔,当不能真的。更何况,那些“星二代”迅速成“星”,也未必是好事。譬如,在《父亲到哪里》的节目中,观众呼唤参演的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在一块”,于是,在某次发布会上,该男生竟直接喊女生“老婆”。在名利场中,如此的“催熟”,对孩子来讲,是幸,还是不幸?
厄尔曼说:“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没办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这是对中年人老年人说的,对国内超越2.2亿的14岁以下的儿童,大家要说的是,千万不要在孩子的灵魂上,早早地刻下皱纹。